参政议政
关于保护开发古村落,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发布时间:2017-04-28  来源:本站  访问量:

农工党太原市西山支部主委、西山煤电西铭矿工会办公室主任逯青年,农工党太原市委参政议政部副部长王亮反映: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自然村加速减少,农民主动或被动进城,许多传统村镇、古村落成了无人村或是只剩下留守老人;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农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生活环境,与空心村大量出现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城市居民农家游、乡间游的需求也成为空心化乡村重新恢复活力的动力。


我省是文化旅游大省和地上文物最多的省份,而历史文化是古村落的灵魂和核心竟争力。对零散在各个村落的文化挖掘和保护工作更应加强重视。古村落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仅有利于发展旅游事业,更有利于文物的挖掘和保存。而开发古村落,应从历史文化入手,否则将失去古村落的灵魂和生命力,一些古村落保留下来的特色文化古迹,不仅是村子发展的历史见证,更让人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精堪工艺。例如:太原市万柏林区王封乡圪垛村的范氏油坊,榨油设备极具特色,这家油坊清代曾经十分繁荣,为村子的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今虽然没落,油纺工艺器具保存完整,而手艺传承人却仅有3位年事较大的老人,且村中的排水系统完好,设计十分独到,这些先人遗留的工艺和建筑,都是难以复制的瑰宝;晋源区风峪沟店头古村东向西绵延约两公里,群山环抱,古槐参天。这里不仅是北汉帝刘薛王的一处避暑行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还修了很多碉堡、地道、地洞,这些地道及地洞相互联通通往后山,这些从外面看似独立却深藏奥秘的石窑洞,堪称中国古代民居建筑史上一个奇迹。此外店头古村还保存有古石窑洞群、古戏台、古井、紫竹林寺、文昌阁等文物古迹,石雕、砖雕、木雕均十分精致,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杏花岭区享堂村,其地名来历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唐代。贞观三年,当地天旱无雨,为了祈雨,人们在这里建了一个龙王庙,后来开始陆续有人到此定居。明洪武二十年,一批洪洞县移民出发前往河北、山东等地,但途经太原时,移民中的老弱病残人群,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实在走不动了,经允许,临时栖居于卧虎山西畔一个土质发白的小山丘上,并集为村舍,取名为“新村凹”。在新村凹建成不久,晋王一个姓谢的王妃病逝,葬在了卧虎山一带,并在新村凹建了孝堂,暂时栖居新村凹的洪洞移民被充为王妃墓的守陵人,到了清代,孝堂村民以“孝堂”村不雅不吉利为由,更名为“享堂”,目前还有祠堂的遗迹。此外,省内外富有文化历史的古村落还有很多如晋中榆次后沟古村、阳泉盂县的大汖古村、吕梁临县碛口古镇等等。


这些古村落一少部分在资金投入、保护开发、宣传报道的基础上闻名国内外;而另一大部分带着它的历史和故事逐渐衰败或被拆除、破坏。主要存在地方政府重视不足;文化缺乏保护、整理、挖掘;资金投入有限;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村民文化意识淡薄等问题。


面对当前全国城镇化飞速发展,我省产业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推动古村落的开发保护工作,激发古村落村民的文化创造力,传承和发展古村落文化,重塑乡村价值,需要政府、企业、学者、村民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


为此我们建议:


一、开展"山西特色古村落"申报工作,由文化、文物部门对我省范围内现存较为完整、具有地方特色及历史渊源的古村落进行筛选,出台保护政策和措施。使这些富有特色的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建设中得以保留,助推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对申报成为"山西特色古村落"的村进行评级,由省、市、区级政府根据评级制定修缮、保护措施,对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宅院进行修缮;对古村落的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和传承,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


三、以古村落文化历史的保护为基础和前提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和开发,如发展农耕旅游、建立农耕文化博物馆、展示并传承非遗项目、容洞民宿旅社等,实现古村落开发与文物保护相辅相成。


四、多媒体宣传古村落的文化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农业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展现古村落的特色和底蕴,展示古村落传统手工艺者精堪技艺和智慧。


五、鼓励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村共谋发展,古村落的村民是村落文化重塑的核心,他们对村落充满了感情,由本村村民建设的村落也能体现村落的地域文化,村民也能为来到古村落旅游、居住的游客讲述村里的民情、历史和传统习俗。一个有特色、历史深厚、保存完整的古村落也能吸引社会资本的投资。立足特色乡土旅游资源开发,与村民共同找寻和保护古村落的历史记忆,让村民升起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更为村民的就业、生活带来机会和保障,也将为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增添活力。


2017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