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议政
关于缓解儿科医生荒儿童看病难的建议发布时间:2017-04-28  来源:本站  访问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修改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明确全国统一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全面二孩”政策落实,必然会带来新生儿的增加,生育率将大幅上升,必然对现有的婴幼儿相关产业带来冲击。目前我市儿科医生普遍缺乏,儿科医患配比严重不足,甚至出现综合医院儿科停诊、各大医院儿科纷纷告急的极端情况。建议未雨绸缪出台倾斜政策保证儿科医生队伍稳定,缓解儿童看病难矛盾。


一、我市儿科医生资源基本情况


我市共有执业医师20045人,注册儿科医生434人,仅占2.2%。其中,省属医院373人(占比85.9%),市直医院61人(占比14.1%)。按照每千名儿童配备1名儿科医生的标准,我市71.3万名儿童所需儿科医生至少短缺279名。


二、儿科医生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1、医院儿科建设不受重视。儿科与成人科室相比,经济效益低、风险大。同一种病,儿童用药只有成人的1/2-1/4,药品销售利润小,一些成人检查设备如CT、核磁共振等赚钱的检查项目,儿童检查的比例小;同时儿科投入大、收益少、压力大,经济利益低,不赚钱,导致许多医院对发展儿科不重视,把儿科建设当做一种负担。导致基层医疗机构基本不设儿科,二级医院也很少设立儿科,综合医院儿科逐渐萎缩,甚至有的三甲医院如中心医院,山大二院都没有儿科病床。以至于这些医院业务逐渐萎缩,医务人员业务能力下降,导致家长对医院缺乏信任,纷纷首选省市级儿童医院就诊,造成了儿童专科医院挂号难、住院难等问题十分突出。


2、儿科专业人才培养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育部从1998年开始,以儿科学专业“专业划分过细、范围过窄”为由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1999年起医学院校停止儿科专业招生,切断了儿科医生的稳定来源,导致儿科医生后继乏人。同时,儿科医师的主要来源是临床医学毕业生,大多在毕业后,再进入医院接受为期3到5年儿科专业培训学习,培养一名儿科专科医生要近10—20年的时间。


二是儿科专业人才流失严重。“金眼科、银外科、千万别干小儿科……”。儿科,不仅许多综合医院“不待见”,“逃离儿科、远离儿科”也成为很多临床医生的选择。儿童用药量少、辅助检查少、收费项目少,儿科医疗收入明显低于其他科室。由于没有合理的政策调节机制,使儿科医师陷入执业风险高、压力大、待遇低,没有吸引力的尴尬境地,挫伤儿科工作人员积极性,造成综合医院儿科不断萎缩,儿科人才流失,使儿童看病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儿科陷入了“医生少——就医体验差——医患纠纷多——转岗辞职多”的恶性循环。同时,儿科医生招聘很难,卫计委近年来对我市部分医院计划招聘儿科研究生,可从报名情况来看,由于达不到招聘的人数比例,只好放弃。


三是家长期望高。由于儿科疾病起病急、变化快,孩子表述不清。因家里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又特别重视,故家长对儿科医师要求高、就诊期望高,儿科医生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和压力。同时儿科就诊条件差、设施落后,人性化服务不到位,家长不满意。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3、城乡地区存在显著差异。服务提供与服务需求问题存在错位现象,大中城市出现高端集中趋势,儿童医院人满为患,普遍存在看病难、检查难、手术难、住院难等问题。而广大农村地区儿科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社区医院儿科医师严重缺乏,全科医师儿科知识与诊疗经验严重不足,社区医师积极性不高,导致儿童患者不合理流动。


4、儿科的诊治规范和危重症救治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儿科三级学科发展滞后,专科人才匮乏,难以解决专科问题与疑难杂症。儿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传染病的应急处理能力明显不足。


三、对策及建议


(一)优化调整儿科医疗资源配置。


卫生行政部门应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控和布局,着眼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强化包括儿童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儿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妇幼保健机构在内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功能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提供儿科门诊服务,并设立儿科床位。探索建立儿科医疗联合体。以专业的儿科医院为中心,联合三级医院的儿科,与二级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医疗联合体,通过查房、讲课、疑难病症会诊、远程诊疗等方式,将儿科的知识水平和经验输送下去,医联体之间实现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诊断路径、统一治疗规范、统一服务管理“四个统一”,使孩子在当地医院就可以享受到专业儿科医院同质的服务。也可实行分级就诊,双向转诊,下级医院解决不了的可通过绿色通道转入上级医院治疗,不必无论什么病都到市里的专业或大医院就医。


(二)出台必要的优惠政策及相关措施,改善儿科医生待遇。


一是从医院来讲,要在各家医院制定以社会公益为导向,以工作量及服务质量为标准,而非与业务收入挂钩的酬薪分配方案,提升儿科医生的职业公平感;对儿科予以政策倾斜或资金投入,并在考核机制上向儿科及儿科医师倾斜以鼓励综合医院发展儿科,并投入专项资金为儿科配备专用检查设备等;从行政上保证综合医院儿科床位、人员到位。通过提高儿科医生福利待遇,改善执业环境,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儿科诊疗事业,儿童看病难问题才有望逐步解决。


二是从政府层面来讲,首先应加大对医院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给予儿科一定财政支持或物价部门适当提高儿科门诊挂号费标准。


(三)加强儿科人才队伍建设。


教育部应尽快调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恢复本科专业目录中已被取消了近17年之久的儿科学专业。对有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部分医学院校重新批准和恢复招生儿科学专业。同时,公立医院内部调整儿科薪酬制度,提高儿科医生劳动报酬,并从进修深造、职称晋升、奖金分配和科研立项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各省级卫生主管部门将儿科医师培养规划单列,采取上级医院专家传、帮、带等多形式,尽快培养一批儿科医生队伍,提高基层儿科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以缓解目前的燃眉之急。让家长愿意带孩子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以逐步缓解儿童“看病难”的问题。


构建完整的儿科人才培养体系,医院和医学院校紧密配合,通过政府补助或减免学费的方式吸引更多生源。加快医疗后备人才培养。探索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通过“培养一批、转岗一批、提升一批”,增加儿科医生数量。2015年国家卫计委为缓解院前急救和儿科岗位专业人员匮乏的现状,专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国卫医考委办发〔2015〕5号)降低从业人员的门槛,扩充儿科从业人员队伍,所以建议通过教育厅与省卫生计生委根据文件精神,与我省医学院进行协调,采用增设定向招生培养儿科学专业等方式,加速扩充我省儿科从业人员队伍,从根本上解决儿科后备医师来源的问题。


(四)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儿童医院。


政府要大力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儿科医疗服务发展,满足多层次儿科医疗服务需求。


(五)加大健康宣教力度。


家长普遍对儿童疾病预防知识不足,如果家长具备了基本的儿科学知识,既能减轻他们对疾病的担忧,还可以缓解医院就诊的压力。应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儿童预防疾病知识宣传,制定措施督促健教部门,各级妇幼院(站)要定期深入学校、幼儿园、社区宣传儿童预防疾病知识,加强健康宣教,多开些育儿讲座,提升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掌握基本的儿童医疗、护理知识。